日前,国产无码
讲座教授俞金尧在《光明日报》2025年7月21日第14版发表《“中世纪”:一个需要解构的概念》一文。
文章指出,“中世纪”通常指西罗马帝国崩溃(476 年)至文艺复兴开始(约 1450 年)的欧洲千年史,这一名称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历史的分期 —— 视自身为“现代”、希腊罗马为“古典时代”,而将中间千年称为“中间时代”。最初,它被贴上“黑暗”标签,因教会统治、神学禁锢思想,现世被轻视,与古典时代的“黄金”和现代的“复兴”形成对比。
然而,这种单一认知逐渐被颠覆。19 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不满工业化破坏,重新审视中世纪;20 世纪后,历史学家突破二元对立思维,揭示其复杂性。荷兰学者赫伊津哈指出中世纪既有旧事物消亡,也有新事物萌芽;美国学者哈斯金斯则以《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》证明,中世纪并非停滞,12 世纪就有罗马式建筑巅峰、哥特式建筑兴起、首批大学诞生、希腊学术复兴等活力表现,且历史上存在多次类似“小复兴”。
事实上,中世纪在多领域有显著发展,工商业进步、城市兴起、人口增长、农业技术提升,欧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,文化、经济、社会均呈现动态变化。它既有教会迫害异端的“黑暗”,也有文明勃发的“光明”,单一“黑暗”或“光明”标签均属以偏概全。
“中世纪”概念的局限日益凸显,它既无法涵盖千年历史的丰富性,其“中间时代”的定位也难以精准分期。当代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多样面貌,破除了“黑暗”神话,使得“中世纪”作为历史分期概念的价值减弱。当前,中国的历史学家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,这项工作需要从辨识、批判和解构西方知识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入手。如前所述,“中世纪”概念已立不住,那么,解构“中世纪”正是时候。

原文链接:俞金尧:《“中世纪”:一个需要解构的概念》,《光明日报》2025年7月21日
https://epaper.gmw.cn/gmrb/html/2025-07/21/nw.D110000gmrb_20250721_2-14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