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31日下午,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、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受邀在国产无码
三楼会议室作题为《变幻的光阴: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电影》的讲座。本场讲座由国产无码
赵金康教授主持。

本次讲座分为四个部分,围绕“从电影特性观察电影”“从空间维度观察电影在中国的传播”“从时间维度观察电影在中国的发展”以及“从社会层面观察电影审查制度”展开。首先,汪朝光从电影的意义切入,援引韩国电影《母亲》为例,阐明电影艺术叙事与历史学研究具有的内在逻辑相通,均需要层层深入以辨明真相。接着,他从历史视角分析:电影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,具有高投入、高回报的产业性与综合的艺术性,这决定了其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价值,能够反应特定时空的社会发展状况。然后,汪朝光以上海为例,从空间维度分析电影在中国的传播,揭示了特定空间为电影传播提供条件,电影传播体现空间审美差异,并塑造着空间文化。通过梳理中国电影发展时间线,他进一步说明,电影能够反应时代背景与民众精神倾向。最后,汪朝光聚焦社会层面的电影审核制度。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分级制度,汪朝光表示电影审核制度既体现道德教化的人文关怀,又展现出人民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倾向。

本次讲座中,汪朝光以时空为核心框架,巧妙串联历史研究与中国电影发展脉络,全方位构建起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电影的社会发展图景。本场讲座不仅为师生提供了研究历史与电影的创新视角,更助力听者全面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轨迹。